在20世纪30年代,苏联经过若干轮五年计划,工业能力显著增强,已经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研发与制造坦克的强国。然而,生产与实际运用之间存在巨大差异。苏军发现现有坦克虽然能够满足基本的战斗需求,但却对指挥官构成挑战。狭窄的坦克空间不利于战场上的指挥协调,而落后的通信技术使得各方协同变得异常困难。因此,苏联装甲部队急需开发一种专门的指挥坦克,以满足其战斗指挥的需求。
为了迎合此需求,苏联的一所大学在1937年根据苏军的规格要求,以BT-7快速坦克为基础,研发了KBT-7特别指挥坦克,并在同年进行了广泛的原型测试。这款指挥坦克旨在改善现有坦克的指挥能力,提供更为高效的战场协调手段。
BT-7作为当时苏联最新一代的快速坦克,延续了BT系列的轮履复合设计,至1940年停产时总产量已超过五千辆。由于BT-7以其卓越的可靠性、中等尺寸以及广泛的军队服役记录而备受赞誉,因此被改装成多种实验车辆,比如倾斜装甲试验车BT-SV,而KBT-7也在此系列中占有一席之地。
展开剩余74%相比原版,KBT-7摒弃了旋转炮塔,采用了一个60厘米高的固定装甲塔,四周的装甲板呈现向中心倾斜的设计。不过其前后装甲并非简单的平直板,而是经过弧形过渡处理的。这些装甲的厚度前后为18毫米,两侧为13毫米,而顶部则是10毫米的普通钢板。这种装甲设计虽然只能抵御轻型武器和炮弹的碎片伤害,但对于BT-7本身而言,这种防护力是可以接受的,因为其炮塔的最大装甲厚度也仅为15毫米。
KBT-7的内部空间相对宽敞,可以容纳多达四名人员,除了驾驶员外,还有指挥官、参谋人员及一名负责无线电通讯和机枪的车组成员。指挥官位于指挥塔的右侧,参谋则坐在左侧,而无线电员则位于后方,靠近发动机舱。车内配备了一张可折叠的小桌,形成一个标准的移动指挥部,能够高效负责旅级和团级作战指挥工作。
为了确保通讯畅通,KBT-7配备了两台可处理远程和近程通信的电台,炮塔顶部则装有鞭状天线。车组还获得了专门的内部通话设备,并且驾驶员有额外的指南针,以便在雾霾等恶劣天气中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。此外,为了考虑到与空军的联合行动,KBT-7的两侧挡泥板上还装备了可折叠的通信板,每侧设有4块尺寸为1.9米x0.6米的面板,通过控制面板展开可以组合出不同图案,以向空中传递信息。在夜间,则利用装甲塔顶部的两个灯具进行信号传递。
尽管KBT-7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指挥需求,但坦克上安装火炮并不切实际,因其不仅占用宝贵空间,还会影响车组编制。最终,KBT-7在装甲塔的正面和右侧各安装了一挺7.62毫米的DT机枪,顶部则可以再加装一挺供对空射击使用的机枪。
从车体结构来看,KBT-7与BT-7基本一致,但整车重量略有减轻,达到13吨,这使得两者的机动性能相对接近。在使用履带前进时,最大速度约为50公里每小时,而开动轮子的话,速度可超过70公里每小时。
这种专业的指挥坦克正是苏军装甲部队急需的,但最终测试结果却未如预期理想,KBT-7明显的特征使其在一公里外便可被轻易识别,这对指挥官来说并不友好。此外,它在车载电力系统和外部观察设备方面也存在不足,以致委员会建议暂停对KBT-7的装备,提议根据已有经验完善设计后再投入演习部队进行进一步测试,但这一计划并未得到全面落实。
发布于:天津市